俏花网5月23日消息:我的名字叫紫薇。与众多兄弟姐妹一样,我本身非常普通。我们生长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。别看我平时不起眼,可突然有那么一天,我摇身一“变”,成了紫薇花瓶这样的艺术品,身价立马就飙升得让我自己都感到自豪。我从家乡出来,走向祖国的天南地北,在公园、展厅、庭院,展现自己的精彩,没有一个人不夸赞的。
让市场“活”起来
我的家乡寿安镇天星村是温江生态旅游片区,幅员2.6平方公里。我们村毗邻都江堰灌溉区,土地肥沃,气候宜人,花木和蔬菜种植是主导产业。2012年,花木市场遭遇冲击,大量原生花木滞销,天星村开始寻找产业转型之路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核心主题,村里通过几年的探索,决定利用花木资源优势,以植物编艺为突破口,大力建设植物编艺公园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以园林景观文化为核心的编景艺术文化村落。就这样,我从一个不起眼的普通紫薇苗化身为紫薇花瓶等艺术造型。
2013年,村里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,说是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,要让市场“活”起来。具体怎么“活”起来?那就是以我们紫薇苗造型编艺为载体,坚持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“三位一体”综合发展,通过建基地、办展会、研发新产品、承揽工程、旅游开发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,最后所有的盈利按股分红,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,这样就确保了规模经营健康发展。
让村庄“美”起来
我的名字很美,我们的村庄也要美起来。怎么个美法?办法有,那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紫薇花朵的鲜艳推进编艺公园建设,探索资源变资本,让村庄“美”起来。村里通过党支部引领,通过自治制定了村民公约、院落公约,选举了院落长,建立了天星微信群,通过微信说事来治理环境,自治建设,成立了编艺合作社,发挥合作社“行业引导、资源调配、市场对接”作用,按照“三化六有”的路子打造“编艺公园”,建设“国家农业公园”,盘活了“宅基地、农用地、集体公共资源”等三类资源。
我是一株小小的紫薇,但是我与天星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洞察了这一切的乡亲们,邀请规划专家前来规划,编制了村庄规划、产业规划、旅游发展规划等,形成了“二中心、三院落、六分区”格局。“两中心”指:一个游客接待中心、一个综合服务中心;“三院落”指:两个集中居住院落、一个集中商业院落;“六分区”指:综合服务中心、精品编艺展示区、编艺非遗文化区、编艺风情体验区、湿地亲水区、民俗养生区。这一套方案落实下来,想不美都难。
让产业“兴” 起来
因为我们兄弟姐妹的蓬勃成长,紫薇编艺公园开足马力全速冲刺。温江区以“双创”(创森林城市、创园林城市)为契机,统筹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,以“匠从八方来,器成天下走”为主导,启动高级编艺师认证体系建设,组建天星村 “匠人联盟”,开展盆景、编艺等产品研发,组织盆景、编艺作品大赛,让全村居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。近年来,漆康林、罗仕军等5位编艺匠人被授予“中国村庄植物编艺大师”称号。
同时,全区制定了旅游规划,按照规划打造美丽乡村,已成功举办3届编艺节,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,与浙江恬隐乡间旅游公司进行运营策划,引导5家大师小院开设精品接待、精品茶艺、雅致咖啡、农家体验等三产服务。在此基础上,积极招商引资,盘活集体资源资产,走“院落优改”的路子,整理出土地指标进行招商引资,“以商招商”依托引进的编艺研发中心招商一批“旅游服务配套产业”入驻园区。
让家乡“耀”起来
一株紫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让小小的紫薇转型升级,争得了从未有过的荣耀。如今,植物编艺公园规划面积为3500亩,涵盖天星村、天源村、团结桥社区3个村(社区)共1000余户村民,包括400余名编艺师,其中核心区217亩位于天星村,于2014年启动建设,现在已初具规模。园区规划打造植物编艺发展区、绿色空间区等9个功能分区,形成集景观与休闲、度假、游憩、学习于一体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。通过景观展示、技艺表现、观光体验等方式,展示出以紫薇为主导的编艺产业的发展形势、精髓和特色文化内涵,通过村民自治完成的院落改造,也为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。
目前,编艺公园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规模,已完成一期217亩园区的道路水渠改造、产业结构调整及150平方米的标准化游客接待中心、生态停车场建设。实现核心区花木大户户均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,花木种植户人均花木增收1万元以上,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,带动寿安镇2017年上半年实现花木销售、观光旅游收入550万元,同比增长11%。
这还不算最耀眼的。2017年,有300个紫薇花瓶进入出口“注册场”进行培育,预计可在2018年出口欧洲。2017年,天源村专门成立以出口为目的的合作社,开辟40亩土地用于紫薇系列产品的开发,其中12生肖个个生动形象,这些都是我的兄弟姐妹“变化”而来的,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。说起紫薇的事,一时半会儿讲不完,有机会请你到我们的瓜田篱下细细聊。